close

  昨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街道、社區體制改革方案,並同時公佈了街道的職責清單。這也是南京首次以文件形式劃定街道和社區的職責邊界,標志著基層治理體制全面轉型。
  南京深化街道和社區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共18條,其核心內容是城區街道不直接發展經濟,而將被賦予更多的執法權,承擔更多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這意味著,街道將成為城市管理的主體,變得更為強大;而另一方面,社區將告別一切形式的行政事務,回歸自治。
  街道和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礎,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南京的改革是令人矚目的突破。
  街道不抓經濟,稅源如何不減
  改革舉措:從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對玄武、秦淮、建鄴、鼓樓四城區各街道和其他建成區所在街道相關經濟指標考核。
  南京社建工委書記祁豫瑋介紹,此次改革是為瞭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每個街道要面臨多達二十多項的經濟考核指標,權重達到30-40%,招商引資、增加財稅成為街道的重要工作。
  鼓樓區一位街道書記告訴記者,不僅在考核上,經濟占很大分量,在街道的經費中,很大一部分來自財稅返點、經濟獎勵,這是街道能自由支配的“活錢”,所以街道要拼命招商、到處搶稅源。經濟指標完不成,一年經費要少幾十萬元,不僅幹部收入受影響,而且很多民生實事也乾不起來。“向部門伸手要錢太難,不如自己有錢。”這位書記說,真心希望不要讓街道搞經濟,但前提是街道的經費要保證,現在很多項目都是街道掏錢在做。
  玄武區一位街道負責人透露,現在街道的最大精力是到各條口部門爭取資金,街道的投入、人員和事項匹配不足。下轉6版
  上接1版從南京的實際看,街道幹部的工作量要多於各政府部門,而街道幹部的收入也普遍高於部門。在採訪中,無論街道還是政府部門,都贊同街道不要再搞經濟,有利於街道收支透明。
  記者瞭解到,從今年初開始,鼓樓、秦淮已不再將經濟指標列入街道考核。而從目前情況看,新增稅源多少還是受到影響。
  從2011年開始,建鄴區全面取消街道的經濟指標,改革推進較為順利。記者查閱到,當時建鄴來自街道的財稅總和僅為全區的10%,其餘來自四大經濟功能板塊。
  記者觀察:街道能不能取消經濟指標考核,到如今,爭論依然激烈。讓街道從招商引資、從抓稅源中解放出來,就是要倒逼各區整合資源,將經濟職能轉移到經濟部門和產業功能板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經濟是高懸在區級領導頭上的一把劍,各城區區情有異,在改革初期,最好能有過渡期,允許公開過渡,但要杜絕暗地裡各種形式的“假改革”。
  城市管理下沉,權責如何分配
  改革舉措:確立街道在屬地城市管理中的地位,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事費配套”的原則,進一步將執法權限、執法力量下沉到街道。
  建鄴區雙閘街道書記陳朝暉告訴記者,4年前,街道不再管經濟,當時以為可以鬆口氣,後來才覺不輕鬆。街道要忙於城市管理、綜合治理和維穩、失地農民服務,工作更複雜。最難的是權責不統一。以安全為例,工地安全、食品安全都落在街道,街道要到處檢查,提醒,發警告單,但沒有處罰權。“就是工作量很大的活都派給街道,而有用的權力不放下來。”
  權責不匹配,街道最多怨氣。城區禁賣活禽,要求街道城管沒收,而處罰權卻在工商、動檢等部門。
  改革以後,街道將成為城市管理的主體。一位街道城管隊長說,現在街道城管有上百項管理職責,馬上又要下放33項行政執法權。但光有權力不行,還要有人,有經費。他介紹,整個街道連他只有10名城管隊員,另加70名協管員,負責街道5平方公里,違建、停車、渣土、排水、廣告招貼……每天巡查,疲於奔命。
  有街道幹部說,市、區都把任務壓給街道,各部門動輒考核街道,言必稱“屬地化”。他認為,街道擔責沒問題,但相應的處罰權、人員和經費也要下沉到街道。
  記者觀察:街道要真正成為城市管理的主力,各種資源要素必須到位。區級政府部門把哪些權力放下去,應該讓更多人有發言權。否則,基層也會有基層的對策,治理常態化難免不落空。
  回歸公共服務,社工如何歸位
  改革舉措:將人社、民政、計生、司法等涉及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務管理事項和權限下放到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回收社區的政務服務,街道建立全科社工隊伍。社區服務站轉向政策咨詢、居民自我服務,面向特殊人群開展上門和代辦服務。
  除了城市管理,街道的另一項主要職能就是公共服務。南京市民政局社區建設處副處長陳駿介紹,社區現在承擔的96項政務事項全部移交到街道。低保、救助、社保等事項全都在街道辦理。
  “53號小區失火入戶調查、人口抽樣調查、一位弱智居民申請低保、危房統計……”玄武區新莊社區的社區主任於桂花列舉了她當天干的活,足有八件,大多是協助政府部門的活。於主任說,她在社區工作了26年,社區減負搞了很多年,還是沒覺得負擔輕,台賬的確變少了,但街道和部門放下來的事情一點沒減少,社工2/3的精力用於配合政府部門。
  記者觀察:南京街道社區體制改革,也是公共服務體系的一次重塑。改革的目的是讓街道回歸公共服務,讓社區回歸自治。現實不像政策那麼整齊劃一,街道便民中心人員不能缺位,社區才能擺脫永遠“補位”。
  本報記者 顏 芳  (原標題:街道轉型,這些門檻如何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16drfeq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